menu
好習慣

經常怕融入不到圈子 你可能患上錯失恐懼症

不知你可曾有過這樣的感覺,當朋友邀約你外出時,你深怕錯失了解大家的近況而赴會、朋友不再like你的IG post時開始反思近來是否得罪了對方、每次朋友的訊息都要立刻秒回等等⋯⋯如果你不時出現以上想法,也許你與很多人一樣都患了「錯失恐懼症」。錯失恐懼症(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由作家派崔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提出,這種心理恐懼其實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意指人在社交圈子裏往往擔心自己的不在場而產生各種類型的不安,即使內心不想參與但會感到無比焦慮,甚至怕再融入不到圈子等。

朋友間的相處 人生最大的課題之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瞬息萬變,而友誼是人生其中一個最大的課題。一個正常的小孩由3歲起便開始投入校園生活,直至畢業後便投身社會,不論在學習或工作環境,我們都離不開與朋輩之間的相處,渴望融入社交圈子皆是人之常情。然而,隨着人的成長,在每個階段都各有所求,大家的生活亦迎來千百萬種變化,能夠時常聚在一起的友誼固然難能可貴,然而若果出現有負擔或壓力的情緒,便要小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了。

時刻憂慮的你可能患上了錯失恐懼症

有人說25歲是友誼的分水嶺,當大家開始踏入社會、初出茅廬便會有各自的際遇,亦衍生出各人應對和處世的模式。譬如我們不難察覺,開始有人走進婚姻,生兒育女;亦有人選擇單身,逍遙自在。當人的生活環境變得不同,生活的重心亦會有各自的考慮,舉例——可能你身邊的朋友開始多談親子話題,而仍然單身或沒有生孩子打算的你便變得格格不入甚至覺得無所適從,這些都是正常不過。很多時我們渴望朋友互相支持,固然更希望話題能時刻投契,但漸漸話題不再像從前,你卻可能壓抑自己的焦慮或情緒而委屈自己去出席這類場合。這個時候,也許可以嘗試去處理FOMO的癥狀。

梳理焦慮感後的原因 拿捏自己與朋友的平衡

錯失恐懼症本不可怕,但稍不留神容易令我們陷入自我價值低落,開始產生比較心理、妒忌心、抑鬱等,開始思考「我是不是跟不上他們的節奏」、「不參與會否令他們對我失望?」、「為何我無法再融入這些朋友?」等,這些都是友誼的毒瘤。要記住,人的需求會隨成長而不同,最重要是先弄清楚自己的焦慮感來自甚麼。不妨嘗試減少參加你心目中相對不太重要的聚會,觀察自己的情緒之餘,亦可試試看友情有否退減,從他者的角度反思自己的焦慮和恐懼。緊接可以嘗試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反思一下甚麼樣的關係才最令你覺得舒服。可能是每月一聚、三個月一聚、或週末一聚等,先找出平衡到自己生活的模式。這段時間亦可以和要好的朋友圈子溝通,慢慢調整。假若是真心的朋友,必然會了解和體諒你的心情,一段好的關係除了靠過往歲月的累積,更重要是願意溝通和表達的心。

適當斷捨離 減法令生活加分

近年不時有人提出斷捨離,的確在成長的過程人會自然地流失一些朋友,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提倡者山下英子曾指斷捨離原意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其宗旨是透過「減法」令生活加分。友誼若能長存的確難能可貴,但前提是不要委屈自己,難得下班仍然要為社交圈子而憂慮是多麼的累人!社交圈子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人際,反而應該挑選適當的人去社交,減輕自己的壓力和負擔。在適當的溝通下,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一兩次的缺席而責怪你。當然,若有些關係長期令你大受壓力,那你便該停下來思考去斷捨離一下。

重質不重量 學懂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很喜歡一句話——「朋友重質不重量」,自進入社會後我們開始肩負起工作、家庭、財政等壓力,生活殊不容易,所以更應該好好善用有限的空閒時間,見真正想見的朋友、聊令你感舒服的話題、經營令你舒適的生活圈子。時間有限,更應該學習把握時間做最高質量的事,學習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心理健康上,才得以繼續和朋友蛻變成更好的大人。

撰文:Sharon
圖片:《三十九》劇照

Tags : 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