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有人 post「寧願唔升職」,馬上引起熱議,為什麼現在不少人寧願選擇做 slasher 或做低職位也不願力爭上游?甚至有人明明有上司提攜也耍手擰頭?真人真事:朋友在某公司電腦部門任中層,要管理一個 5、6 人的團隊;一天,上司推薦他接任職位,他馬上計算代價有多大?首先,他已跟隨上司工作 10 年 8 年,很了解他的角色,要跟部門之間開會,制定策略;又要管理多兩條 team,最麻煩就是人事,現在的年輕人重視 work-balance,忙少少便轉工(不就是 slasher 的寫照嗎),請人已經頭痛,又要重新適應人事⋯⋯儘管,人工也有 15% 增幅,但計一計數也不過區區萬多元,但工作量卻多了很多。
事實上,職場上早有「夾心三文治」的說法,中階管理層處於企業結構的中間位置,既要滿足上司的高期望,又需處理下屬的需求,這種「夾心三文治」的角色使他們承受雙重壓力。而另一問題是:這些中階管理層大多是三十多四十歲,仔細老婆嫩,單是教仔女做功課已經頭痛,如果還要成日加班,簡直想死。最近的說法更是技能斷層加速,AI 興起使中階職位消失,低層與高層呈現「啞鈴型分化」,還不就是工作愈來愈忙、壓力愈來愈大?而現今,這股「寧願唔升職」的潮流也可能是一種集體表態,既是個人職場策略,更是對職場異化的無聲抗議。
撰文:郭昊軒
照片:《瑞草洞》劇照
Tags :
好習慣